碘125粒子植入技术对剂量分布要求极为严格,术前严格的设计是保证术中精准实施和手术成功的关键。然而,传统治疗模式为术中徒手穿刺,穿刺针无法固定,全靠医生的“手感”和经验,很难复制术前的计划,甚至还可能因为患者细微的组织蠕动而刺破血管,使术前设计成为一纸空谈。 那么如果不靠医生的手感,怎么样才能将碘125粒子精准地植入到肿瘤内部呢?3D打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。3D打印技术如何突破碘125粒子植入技术的瓶颈呢?接下来,核医之窗小编就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 ↓↓↓ 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个体化模板,将每个患者术前定位时CT等影像数据输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(TPS),为患者量身定制出与其解剖结构、穿刺进针路径相匹配的个性化非共面模板。术前由临床医师与物理师精确设计TPS计划,可在确保靶区剂量分布的前提下,完全避开血管、骨质、肠管等危及器官,达到术前TPS计划与术中实施的高度吻合。 患者,男,75岁,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、多处骨转移,先后经7次碘-131治疗,病情一直控制良好,无进展带瘤生存已经7年。近半年来,血清Tg逐渐升高,低剂量碘-131全身显像见右侧第8前肋、两肺数处小结节、右侧骶骨摄取碘-131,考虑“甲状腺癌骨肺转移、骨转移”,其中右侧第8前肋、两肺转移灶与最后一次碘-131治疗后比较无明显进展,但右侧骶骨、骶髂关节出现成骨性与溶骨性病灶并存的3.4×3.6cm新转移灶,并且向盆内及闭孔方向发展,如不采用有效治疗,一旦转移灶侵犯闭孔神经,患者将会异常痛苦。 碘-131治疗甲状腺癌溶骨性转移病灶效果欠佳,经医生会诊,决定采用碘-125治疗骶骨转移灶。 根据术前TPS制定的治疗计划,在3D共面模板引导下行精准穿刺,再用骨钻打孔穿破坚硬的骨皮质,将55颗碘-125粒子顺利植入右侧骶骨转移灶中,整个植入过程顺利。患者采用局部麻醉,基本无痛苦,植入完成后休息半小时回家。